您當前的位置 :首頁 > 教育 > 教育直通車
投稿

“雙一流”建設大學百強榜(2020)發(fā)布

2020-04-15 05:56:41 來源:新華網客戶端 作者: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

 “雙一流”建設大學百強榜(2020)發(fā)布“雙一流”建設大學百強榜(2020)發(fā)布“雙一流”建設大學百強榜(2020)發(fā)布“雙一流”建設大學百強榜(2020)發(fā)布

昨日(4月13日),廣州日報數據和數字化研究院(GDI智庫)發(fā)布“‘雙一流’建設大學百強榜(2020)”(下稱“‘雙一流’大學榜”),以人才培養(yǎng)指數、科學研究指數、社會服務指數和綜合聲譽指數四個一級指標構建綜合指數,對137所“雙一流”建設高校(不含軍事院校,中國地質大學、中國礦業(yè)大學和中國石油大學實行“一個校名、兩地辦學”)進行評價,同時推出“人才培養(yǎng)TOP100”“科學研究TOP100”“社會服務TOP100”和“綜合聲譽TOP100”等四個子榜單。“‘雙一流’大學榜”重點關注大學的內涵發(fā)展,而不著重其發(fā)展的規(guī)模,這在國內外大學排行榜中特色鮮明。

長期以來,GDI智庫不斷拓寬和完善大學評價覆蓋領域,特色鮮明的評價體系不斷完善趨于成熟。“‘雙一流’大學榜”的發(fā)布,標志著“廣州日報系列大學排行榜”已形成成熟的“3+1”的評價格局,即三個綜合性榜單和一個單項類榜單:“‘雙一流’建設大學百強榜”“應用大學排行榜”“高職高專排行榜”和“大學一流學科排行榜”。

文、表/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徐靜

建構中國特色的大學評價體系

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(簡稱“‘雙一流’建設”),是黨中央、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(zhàn)略決策,2020年進入第一個建設周期總結評估。

如何進行“雙一流”大學建設成效評價為多方所關注。國務院印發(fā)的《統(tǒng)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》中明確,要“建立健全績效評價機制,積極采用第三方評價”;教育部等三部門印發(fā)的《關于高等學校加快“雙一流”建設的指導意見》強調,“鼓勵第三方獨立開展建設過程及建設成效的監(jiān)測評價。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現代高等教育評估制度。”設立符合中國實際的大學評價標準,為全球高等教育治理提供中國智慧、中國方案,成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題中應有之意。

國內外知名的大學評價體系,對世界高等教育發(fā)展發(fā)揮著重要作用。GDI智庫發(fā)布的系列大學排行榜,打破“重規(guī)模輕質量、重投入輕產出、重科研輕育人、重自然科學輕人文社科”等誤區(qū),助力高等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(fā)展。

GDI智庫發(fā)布“‘雙一流’大學榜”,全面評估國內“雙一流”建設高校,用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測量“雙一流”建設高校的建設成效,用直觀易懂的方式呈現評價結果,旨在嘗試建構中國特色的大學評價體系,打造世界大學評價的第三極。

以內涵發(fā)展統(tǒng)領“雙一流”評價

“雙一流”大學榜堅持大學評價的四大國際通用標準:結果導向原則、協商評估原則、多元評估原則和可行性原則。

結果導向強調評價指標應盡可能選擇產出而非投入指標。投入指標只能反映大學的一般情況,產出指標能提供大學聲望和質量更為精確的評價。多元評估原則是指拒絕在單一的指標或證據基礎上評價大學的表現,采用有效的多證據。

“雙一流”高校建設的標準是中國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有機融合,這意味著“雙一流”評價既要參照國際上可比標準,也要考慮中國實際情況,具有中國特色。

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,加快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建設,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(fā)展。“雙一流”大學榜以內涵發(fā)展統(tǒng)領“雙一流”評價,破除“五唯”(唯論文、唯帽子、唯職稱、唯學歷、唯獎項),破除“SCI至上”,最大限度地做到科學性和客觀性,力求更好解決大學評價指揮棒問題。大學辦得好壞,主要不在于規(guī)模大小,關鍵是要辦出特色。

四大一級指標評價“雙一流”建設高校

通過聽取歸納高校、教育專家等多方意見,在遵循數據可采集、易采集、具權威性的基礎上,“‘雙一流’大學榜”通過設置人才培養(yǎng)指數、科學研究指數、社會服務指數和綜合聲譽指數四個一級指標。

人才培養(yǎng)指數的評價原則是“產出為主,投入為輔”,通過高校高考錄取分數、考生向往度、畢業(yè)生薪酬、雇主滿意度、人才卓越度和國家教學成果獎獲獎情況等二級指標,評價“雙一流”高校人才培養(yǎng)能力和質量。

科學研究指數以“知識生產深度為主,廣度為輔”作為評價原則,聚焦高校的科研成果,在對高校學科基礎水平進行評估的基礎上,分類評價文科、理工科高?蒲挟a出指數,研判高校知識生產的深度和廣度。

社會服務指數理工科與人文社科并重,強化分類評價,衡量高校在經濟社會發(fā)展中發(fā)揮的引領和服務功能。

高校的社會形象影響優(yōu)質生源的吸納能力,綜合聲譽指數所反映的是“雙一流”建設高校的社會認可度。

責任編輯: 任志強
版權聲明:
·凡注明來源為“今日報道網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、音視頻、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,版權均屬今日報道網所有。未經本網書面授權,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、轉載或建立鏡像。
·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不良信息舉報信箱 網上投稿
關于本站 | 廣告服務 | 免責申明 | 招聘信息 | 聯系我們
今日報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(C)2005-2016 魯ICP備16043527號-1

魯公網安備 37010402000660號